首个国产新冠药停产,也好-商品期货
2023-03-30|来源:远大期货
一场“大抛售”在二级市场上演。
就在几天前,中国生物手艺公司腾盛博药在2022年度业绩通告中提到,公司已决议竣事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团结疗法项目,并已住手生产事情,以将资源重新转向焦点项目。
这也意味着中国*获紧要批准的国产新冠药,正式宣布停产了。这一新闻在3月27日、28日延续两天冲上微博热搜。
热搜背后,这款药的“投入产出比”惨不忍睹——研发投入13亿元,销售收入仅有5160万元。也就是说,研刊行使率不到4%,投入25块多,才气瞥见一块钱收入。
“英雄无用武之地。”
在剖析这一征象时,南京循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司理郭新峰向虎嗅示意。凭证腾盛博药通告,该药从2022年7月在中国商业化以来,向天下25个省份358家医院提供了该疗法。根据其挂网价钱和单疗程用度盘算,总共笼罩患者数约为2万人。
腾盛博药向虎嗅示意,停产对公司现在运营没有影响,其现金流据称也可坚持到2025年底。凭证该公司业绩讲述,住手2022年底,该公司的流动资产总额30.77亿元,其中现金及等价物不到11.91亿元;而同期研发和行政开支总额,约为6.08亿元。
只管云云,股市上的连锁反映照样一发不能摒挡——仅3月28日一天“腾盛博药-B”的股价就暴跌了9.18%,到达了4.49元/股的新低,相比今年2月的峰值14.16元,跌幅68.29%。
相比2021年腾盛博药依附新冠药在股市优势光无两,此时,其已经蒸发掉了91%以上的市值。
随着已往三年疫情的转变,这家有“中国公卫*股”之称的生物手艺公司履历了大起大落的历程,现在面临*的磨练。
在商业化成败之外,*国产新冠药的停产真的值得云云关注吗?它给生物手艺企业和转型中的中国医药产业有哪些启示?
停产的效果实在并不意外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停产的缘故原由,腾盛博药在业绩讲述中明确指出,之以是做出这一决议,是基于新冠疫情的趋势。其中包罗: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将于2023年5月竣事COVID-19的联邦公共卫生紧要状态,被拖延的CDMO(条约研发生产组织)现场羁系核查。
CDMO通俗明白就是生物医药产物代工服务的企业,这个领域着名的龙头企业包罗凯莱英、药明康德。而其研发、生产历程是否相符规范,就需要羁系部门实地确认,这通常也是药品注册审批中最后的环节。
“我们在美国申请了EUA(紧要使用授权),FDA应该是要来中国做CDMO(条约研发生产组织)现场核查的,但由于疫情,一直拖着没举行。”腾盛博药相关认真人告诉虎嗅。
这是腾盛博药为这款药所做的开拓市场的起劲,只是随着疫情的转变,这种起劲也显得徒劳了。
除了停产,该公司还设计与中国和美国的药品羁系部门相同,撤回相关准入申请,对这一疗法也不再有发生可观收入的预期。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商业化故事只上线了8个月,为企业带来了5160万元的收入之后,就草草收尾了。
实在泛起这个效果并不意外。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属于“新冠中和抗体鸡尾酒疗法”。
所谓的中和抗体,简朴来说,就是通过将抗体“精锐军队”直接输注到人体内,围剿入侵的新冠病毒来到达救治的作用。在病毒毒性较强的初期,这类疗法确实行展了主要的作用,2020年,美国药企再生元制药的同类产物,曾经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3天内出院。
在全球3期临床试验中,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简直有一些亮眼的显示:与抚慰剂相比,将高风险新冠熏染患者的住院和殒命风险降低了80%。作为*获紧要批准的国产新冠*药,该疗法获得了很高的重视,获批3个月就纳入了国家卫健委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然则,作为直接输入人体的抗体,这类疗法*的风险就是病毒变异。在中和抗体研发之初,研发者就是深知这一风险,险些所有的中和抗体都是以“鸡尾酒”、组合的形式面世,也就是说,这些疗法都包罗了至少两种中和抗体。
即便云云,研发者也是如履薄冰。着绅士行症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何大一在与药明康德对谈的时刻就曾经透露,许多中和抗体企业都称其相关疗法能够研发乐成,很大因素是由于幸运。“那时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抗体,而变异病毒都还没有泛起”。这使得中和抗体药物研发更像是一场赌注。
腾盛博药的首创人、董事长兼CEO洪志博士也在这次与药明康德的对谈中示意,该公司的两款抗体仍然对变异毒株有较好的中和能力,也不清扫幸运的因素。
不外,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幸运”没能延续到商业化上。
“海内跟外洋防控治疗战略完全差异。”郭新峰向虎嗅指出。该疗法在中国首发,而中国的防疫政策之下,相当长时间里熏染人数远远少于西欧,这影响了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研发进度和商业化推进。
该药是注射剂,且疗程价钱较高(1疗程用度约为1万元),这些也决议了其无法像口服药一样,成为普遍囤积的工具。又错过了去年年底需求量急剧增添的岑岭。
而且从客观上看,由于中和抗体自身的特点,又碰着Omicron越来越快的变异,这类疗法整体都面临危急。
就在今年年头,跨国巨头阿斯利康的新冠中和抗体组合药物就被FDA撤回了紧要使用授权,缘故原由是这种疗法针对新冠Omicron的XBB、XBB.1.5、BQ.1等变异株可能无效。其中不乏曾在一年内销售数十亿美元的产物。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研提议点可以追溯到疫情暴发之初,在2022年7月正式商业化时,官方示意对OmicronBA.4/BA.5仍然有用。之后是否遭受得住病毒连续变异的磨练?
更主要的是,疫情自己的转变。就在前不久,张文宏在亚洲青年*论坛上,也公然示意全球已经确立起了免疫屏障,“我们走出公共卫生突发事宜的时间节点应该为时不远”。基于这个逻辑,早期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药退出历史舞台不能阻止。
01 整体错过了最需要的时刻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停产了,现实上许多人都叫不清它的全名。凭证腾盛博药原总裁罗永庆公然透露该疗法研发投入为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75亿元。去年研发投入少了5400万元,照样由于与新冠相关的第三方承包成本削减了。
青莲百奥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首轮融资,德联资本独家投资
在商业化上,可以说,完全是血本无归了。
从创新药研发的角度看,这也着实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新鲜事,新药研发“九死一生”原本就是常态,即即是新药获批上市了,商业化也有“殒命之谷”需要跨越,跨不外去的也不在少数。如辉瑞、默沙东这样的大药企,也都有黯然退市的产物。
值得中国医药创新人士反思的是,在中国,没有遇上“商机”的,并不止有这一款新冠*药。
已往三年,中国大药企、生物手艺公司也针对新冠预防、治疗举行了大量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连中国药企研发投入的整体水平都推高了。今年年头获批的国产新冠小分子药,也都投入不菲——先声药业研发投入5.02亿元,君实生物投入8.79亿元。
只惋惜,这些药品、疫苗在最终面世之时,新冠疫情已经靠近尾声,这时布洛芬、Paxlovid、阿兹夫定,甚至黄桃罐头的抢购热潮已经退去。在全人类即将走出新冠疫情阴影的今天,这些产物的远景也同样令人担忧。
这内里除了审批的郑重思量,新药研发企业内功欠佳、激励创新机制不足等问题也都值得关注。
“这是一个时机的问题,也与手艺贮备有很大的关系。”南京应诺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郑维义博士告诉虎嗅。
手艺贮备做足了,美国药企再生元制药才气在疫情暴发昔时,就推出其“中和抗体鸡尾酒疗法”;德国生物手艺公司BioNTech、美国生物手艺公司Moderna才气在疫情暴发一年多时间内就研发出新冠mRNA疫苗;跨国巨头默沙东、辉瑞才气在疫情暴发2年内,就做出新冠小分子药物。
曾经有行业人士公然指出,创新药一直说要知足临床未被知足的需求,新冠疫情就是*的需求,谁能知足这个需求,就会有丰盛的回报。
但事实是,很难有药物能够准确捉住这个时机。
在需求紧要的基础上,无论是辉瑞、Moderna的mRNA疫苗、大热的Paxlovid等小分子药,照样曾经年销百亿美元的中和抗体,都是不*的。
只是,即即是这样不*的产物,也需要有几十年手艺积累。“这需要企业修炼内功。”郑维义向虎嗅示意,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疫情严重,民众最需要的时刻,把药研发出来。
以mRNA疫苗为例,一年多时间就看到功效的背后,是数百研究职员30多年的苦苦坚持。Moderna确立20多年,靠新冠疫苗才终于脱节亏损。
更主要的是,未来创新药产业要若何转变思绪、搭建中国自己的创新系统,以应对未来可能泛起的挑战。
中国在科研层面也有许多积累颇深的研究,然则哪些功效可以转化、若何转化,这些除了专业知识支持,也需要做出商业上的判断,不是“象牙塔”里的研究者可以掌握的,甚至对于初创的生物手艺公司来说,这也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要赶超全球创新药研发,实现和天下并跑,我们需要转变新药研发的思绪。”郑维义向虎嗅指出,要在中国搭建创新药的生态环境,突破现在创新药从融资到商业化的逆境。这不是一两年,甚至五年、十年就能搭建好的,是一个耐久的工程。而且“需要产业界的*专家来操刀设计蹊径”。
02 去掉“新冠”光环以后
对于此次停产,腾盛博药向虎嗅示意,对公司现在运营没有影响。公司会将资源整合到焦点项目中,包罗乙肝功效性治愈和产后抑郁项目。这也是公司自确立之初就专注的领域。
从该公司2022年业绩讲述看,乙肝项目已经进入临床二期,也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熏染项目、产后抑郁项目等处于临床一期阶段。若是没有新冠疫情带来的快速增耐久待,这个进度对于一家确立7年的生物手艺公司来说,也是相符纪律的正常状态。
而在“新冠”看法的裹挟下,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和腾盛博药,以及更多的新冠看法股,都在股市上,意外地履历了“过山车式”大起大落,有简直实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只是空欢喜一场。
无论若何,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接下来的研发应该若何举行,往什么偏向推进才是真正主要的。
“疫苗照样要接着做。否则,老人熏染重症率降不下来。”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向虎嗅示意,与流感类似,新冠疫情很可能会季节性泛起,针对懦弱人群,最主要的防护手段照样疫苗。
毫无疑问,现在全球还没有研究者心目中*的新冠疫苗。“好的疫苗应该可以引发’精锐’抗体军队,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熏染;现在的疫苗能够引发的抗体素质还不统一,许多是’劣兵’,也就达不到预防的作用。”有学者曾向虎嗅示意。
在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接力举行。3月22日,石药团体的新冠mRNA疫苗也在中国纳入了紧要使用局限。这是中国的第14款附条件上市或紧要使用的新冠疫苗。至此,中国的疫苗已经笼罩了灭活、腺病毒载体、重组白卵白、mRNA这些主要的手艺蹊径了。这在全球也是不小的事业。
然而,接下来的新冠疫苗研发已经后劲不足了。
主流的国药团体、中国生物、沃森生物、康希诺、艾博生物、斯微生物等研发新冠疫苗企业都还没有公然示意住手新冠疫苗研发。部门企业的重点营业已经转向了肿瘤等偏向。
另据疫苗研发企业博沃生物首创人兼CEO吴克博士向虎嗅透露,在投资界和产业界,“新冠”已经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了。他忧郁,若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会被延误,再有疫情泛起,又会准备不充实。
不能否认的是,无论是新冠疫苗、中和抗体都面临基础研究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研究热潮退去,也是不能挽回的趋势。
所幸,另有许多研究者在坚持,也有了一些功效展现。
就在两周前(3月10日),复旦大学的陆路、姜世勃、刘泽众团队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揭晓论文,公然了他们发现的一种免疫增强剂。作为新冠疫苗的佐剂,可以诱发恒河猴发生更增强效持久的中和抗体,笼罩了BF.7、BQ.1.1、XBB等多种Omicron变异株亚变体。
吴克在同伙圈转发并予以一定。他开办的博沃生物仍然在坚持新冠疫苗项目,并设计主攻广谱和黏膜免疫领域。同时,他们还牵头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设计项目“呼吸道疾病非注射剂型疫苗研发及靶向递送手艺系统研究”,主要就是开发“不注射的呼吸系统疾病疫苗”手艺平台。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的毒性已经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甚至感受流感症状都比新冠熏染严重了。然则这并不是说新冠疫苗、*药不主要了,恰恰是疗法迭代的好时机。可以看到,有百年历史的流感疫苗和*药也没有放松,仍然在不停升级中。
未来,*的新冠疫苗、*药,会降生在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