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影戏AB面:速激在前,中国网大在后-商品期
2023-05-24|来源:远大期货
时隔近2年后,好莱坞经典赛车动作影戏IP《速率与激情》终于迎来第10部系列作品。同样“为家人而战”的剧情套路以及经典的飞车、爆炸等大排场,让《速率与激情10》(以下简称“《速10》”)在中海内地上映首日就将1亿票房收入囊中,成为今年春节档之后首部上映首日票房破亿的院线影戏。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从2001到2023,横跨20余年实现“超长更新”的《速率与激情》系列,在《速10》上映一周内就逾越《复仇者同盟》系列成为中国影史系列影戏票房总冠军。
《速率与激情》为何能够在延续稳固更新中,依旧拥有不俗的票房招呼力,而国产影戏鲜少有相似的作品?在对好莱坞续作影戏和中国网络大影戏的深度考察中,惊蛰研究所找到了二者的共性,以及续作影戏乐成背后的隐秘。
01 “史上*钱”系列影戏是若何降生的?
回首“家人侠”宇宙的劈头会发现,《速率与激情》能够开启延续更新,很洪水平上是被观众和市场选中了。
2001年,*部《速率与激情》上映,原本制片公司只是想拍一部“爽片”捞一笔就走,但却意外踩中了同时期在美国陌头最先盛行的地下赛车文化。每当暗夜降临,洛杉矶的“磷火少年”们都市用轮胎摩擦地面的逆耳声音和排气声浪,在都会里寻找“速率与激情”,《速率与激情》内里展现的陌头赛车场景,也被地下赛车兴趣者们当成是艺术对生涯的升华。
即便《速率与激情》在剧情方面没有跳出好莱坞传统警匪动作片的套路,38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在好莱坞也算不上是大制作,而且还被列为“13岁以下儿童需在家长陪同下旁观”的B级片。但它在与《哈利波特与邪术石》《指环王1》《尖峰时刻2》等经典影片的同场较量中,仍以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位列昔时全球票房排名的第18位。
面临投资3800万美元收获2亿美元票房的超高回报率,制片公司没有理由不再实验拍摄一部续作继续实验“单车变摩托”。于是2003年,制作成本翻倍上涨至7600万美元的《速率与激情2》上映,虽然投资回报率远不及*部亮眼,但2.3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依旧算得上收获颇丰。
拍到第三部时,故事靠山搬到《头文字D》系列漫画已连载10年、同样拥有地下赛车文化的日本,然而全新的演员和角色没有获得市场的一定,最终8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仅获得1.5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不外,第三部把赛车元素作为系列影戏焦点的做法收获了正面评价。导演诺兰就曾示意,自己对《速率与激情3:东京漂移》情有独钟。
厥后被《速率与激情》系列所吸引的观众也会发现,前三部作品里不仅连“家人侠”宇宙的影子都没有,后期续作中最焦点的角色——范·迪塞尔饰演的“唐老大”,也从第二部就消逝了。而在范·迪塞尔从《速率与激情3:东京漂移》中看到赛车题材的怪异个性与卖点,决议以制片人及主演的身份回归第四部《速率与激情》,并要求加入“家庭”观点时,“家人侠”宇宙才真正有了雏形。
今后《速5》到《速8》的四部续作,制作预算从1.25亿美元一起上涨到2.5亿美元,大制作不只带来了*大排场,也约请到了杰森·斯坦森、盖尔·加朵等巨星的加盟。于是在角色个性和“家庭”观点的不停完善中,才有了厥后粉丝们津津乐道的“家人侠”宇宙。
02 系列影戏为何难再续?
着实系列影戏在华语影戏领域并不少见,然则像《速率与激情》这样,角色相对稳固、剧情和故事靠山也较为连贯,且可以延续更新、延续卖座的经典作品着实太少。
属于港片黄金期的上世纪八九十年月,就曾泛起过“五福星”“警员故事”“僵尸道长”等系列影戏,其中1983年到1996年上映的7部“五福星”系列,不只比《速率与激情》系列更早,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格外生动。然则由于年月过于“久远”,真正看过或者领会这一系列影戏的观众并不多。
此外,90年以后的香港影戏业,也围绕故事靠山打造出“赌神”“黄飞鸿”等经典IP,而在履历过行业*时期的猛烈竞争后,这些IP并没有获得延续,而演员阵容的稳固性是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1991年到1993年,在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一:壮志凌云》《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以及《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收获口碑票房双丰收后,就因演员合约问题遭遇换角风浪。第四部和第五部“黄飞鸿”系列影戏改由赵文卓顶替李连卓越演“黄飞鸿”,主角的替换直接导致票房受损。
在前三部的票房成就划分到达2900万港币、3039万港币、2700万港币的情形下,《黄飞鸿之四*之风》的票房仅有1118万港币,《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的票房更是严重缩水到490万港元。
内容社区变现:小红书的无限战争
此外,由于“黄飞鸿”并非原创IP,因而在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大火之后,影戏市场上泛起跟风征象,袁和平、王晶、张鑫炎等众多着名导演纷纷拍摄“黄飞鸿”主题影戏,一年内8部“黄飞鸿”影戏集中上映,直接引发市场审美疲劳。
除了王晶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拿下了1817万港币的票房,李力持与谭咏麟相助的恶搞影戏《黄飞鸿对黄飞鸿》拥有1055万港币票房外,其余作品票房均未跨越1000万港币。到1996年迎来李连杰回归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斩获3026万港元后,随同着李连杰前往好莱坞生长以及武侠影戏市场的团体衰落,只拍了6部“黄飞鸿”系列也画上了句号。
对比“黄飞鸿”和“速率与激情”不难发现,系列影戏的票房与角色、演员的稳固性存在一定关联性。在好莱坞以制片人为中央的运作制度下,范·迪塞尔从第四部最先身兼主角和制片人双重身份,因而对于影戏拥有更多控制权,使得他与“速率与激情”牢牢绑定。
不仅云云,从《速6》最先,影戏接纳了套拍的方式,不仅大大压缩了影戏的制作周期,在故事衔接上也加倍慎密,使“赛车与家庭”的两大元素也获得延续。至今仍然鲜少有人关注到,已经上映的10部“速率与激情”主线作品,现实是由8位导演划分执导,而这丝毫没有影响观众们加深对“家人侠”宇宙的认知。
03 国产网大IP“拯救”系列影戏
从内容制作的角度来看,制片公司拍摄续作影戏的焦点念头是获得投资回报,然则通过投资国产影戏获益,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在2015年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就曾透露,整年完成制作的600多部影戏只有一半能够在院线上映。此外,尚有许多影戏制作预算有限,卡司阵容上缺少着名演员和导演的加持,院线排片难以保障,也无法举行营销宣传。
在高成本、高风险的投资环境下,似乎只有大制作、大卡司的作品,才有时机生长成为系列影戏,但着实并非云云。在游戏规则截然差其余网络影戏市场上,系列影戏已经成为一种“基本操作”。
2014年爱奇艺提出“网络大影戏”(以下简称“网大”)观点以前,微影戏等内容形态已经证实了自己的市场潜力。例如2011年由光影华视制作的微影戏《青春期1》,传言投资仅10万元,却收获了500万元的收益,作为续作的《青春期2》则获得了1854万的分账票房。
区别于院线影戏,以视频网站为主要流传平台的“网大”,省去了许多刊行环节,也不用郁闷排片,因此营销成本大大降低。在投资周期方面,百万制作成本的“网大”平均制作周期在4个月左右,平台播放和回款周期不跨越6个月,而大多数“网大”基本在上线2个月左右完成绝大多数播放量。因此,成本低、周期短使得制作“网大”以及生产续作的风险大大降低。
此外,比起影戏院动辄数十元的票价,“网大”的点播价钱通常在2-5元,部门视频平台的VIP会员还可以免费旁观。因此,“网大”的生计之道就是玩转眼球经济——行使题材、剧情或是海报封面吸引用户付费点播是投资赚钱的最后要害动作。对于观众而言,看在2元的超低票价的份上,内容质量或许也并没有那么主要。
由于怪异的竞争环境和游戏规则,早期许多“网大”都选择接纳低俗、擦边内容吸引用户,也有蹭院线影戏热度的“山寨”作品。2015年,抢在陈凯歌导演的《羽士下山》前上线爱奇艺的网络大影戏《羽士出山》,就依附“碰瓷”前者的名字,最终以28万元的投资换来了2400万元的票房。
不外,低俗、擦边的标签并不能代表所有“网大”,在视频内容成为人们一样平常消遣的方式后,一些拍摄段子视频、短剧的内容创作者也最先向“网大”靠拢,而且逐渐以系列作品打造出成熟IP。
例如2014年最先更新的迷你剧《陈翔六点半》,从2017年最先借助视频平台的“营销分成 团结营销”模式,以平均每年一部的速率开启了“网大”之旅。其2017年到2029年上线的3部“网大”作品,划分收获了1239.2万元、2371.9万元、1858.7万元分账票房,而2020年以及2022年的作品,还同时上线多平台,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最近几年,包罗徐峥导演的《囧妈》、王晶导演的《倚天屠龙记之九阳神功》以及甄子丹主演的《天龙八部之乔峰传》在内,一些根据院线水准制作的大银幕作品纷纷转投“网大”的征象也足以看到,院线或许并非影戏的*输出途径,而“网大”也不再意味着低端市场。
从定位上来讲,“网大”与院线影戏一定属于两个截然差其余市场。传统影戏文化产业教育下的院线影戏市场,让导演、演员甚至观众都在一最先对内容质量报以更高的期待,院线影戏自己也在“商品”观点之外多了一层“第七艺术”的滤镜。
然则在“网大”身上可以看到,90分钟到120分钟的“影戏”现实上也可以只是一样平常生涯中一段打发时间的“电子榨菜”,因而院线影戏投入高、周期长、风险高的难题已经被网络环境一点点化解。
试问一下,若是《速激10》没有大制作带来的*大排场,还会有若干人愿意买票到影戏院旁观 ?在打造系列影戏的蹊径上,“网大”IP显然已经找到了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