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企IPO:赴港上市有所回暖,但分化不能制

2023-09-04|来源:远大期货

港股年中财报季以来,复宏汉霖、和铂医药和康方生物接连交出了亮眼的成就单,多家Biotech在BD或商业化,以及控费和效率运作上提升显著,靠近或到达盈利拐点,正面现金流为公司的股价带来提振,也为港股Biotech带来信心。

赴港上市的Biotech也在第二季度有了回暖的迹象,自4月以来,绿竹生物、科笛团体、来凯医药,以及科伦博泰先后上市,宜明昂科通过聆讯,尚有八家公司递表。

仍有一些Biotech公司没能从泥沼中爬出,投资者也很难从财报和管线中找出后续的利好信号。且从港股整体来看,状态疲软:生意量低,流动性较差,导致股价失真。甚至有报道写出:已经有投资机构在投项目时,会在条约里划定不能在港股上市。

港股Biotech的“历险故事”会继续,但不会再“皆大欢喜”。

越来越卷的递表

港股的生物医药IPO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泛起了阻滞:2022年港股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仅有5家,且在12月思绪迪医药上市后,港股整整一个季度没再迎来生物药企。但在今年4月后,港股IPO初现苏醒迹象。

几家乐成上市的公司,都没有陷入跌破刊行价的逆境。科伦博泰自不用说,作为今年以来*个首次呈交招股书就通过聆讯的未盈利生物制药公司,手握和默沙东的大额生意,上市当天最高涨幅靠近6%,现在市值已来到170亿港元。

绿竹生物在上市首日股价下跌跨越30%,但之后股价快速反弹,反映出市场对其基本面及生长远景的认可。科笛医药的研发与商业化远景不算晴朗,上市后小幅下跌,但随后股价上涨并跨越刊行价。专攻实体瘤的来凯医药,则在上市头两日股价大涨近30%,显示强势。

递表的公司更是各有来头,例如荃信生物是海内少有的、完全专注于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临床后期阶段生物科技公司,首创人裘霁宛及团结首创人余国良博士皆为兔单克隆抗体手艺领域的主要人物。君圣泰专注的领域是今年的*热门代谢疾病,焦点管线HTD1801领跑糖肝共治。英矽智能作为AI制药领域的领路者,借着天生式AI的东风,公司冲刺IPO势在必行。

把每一家公司的招股书拿出来,都好像在讲述一家细分领域龙头的崛起。

但和扎堆上市的2021年及更早的年份相比,港股IPO企业竞争压力显著增大,市场对生物药企管线与手艺的创新性和差异化优势有着严酷的审阅,且要求企业有突出的商业化与运营能力,否则难以到达投资者对其的盈利预期。

在预期较为模糊的当下,市场体贴确定性高的管线进度和实打实的盈利,且能在市场激起水花的,必得是瞩目的相助或后期努力临床效果。几家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的港股Biotech,靠着差其余手段配合推起了这波“扭亏潮”:

复宏汉霖的盈利最为现实,主要依赖汉曲优、汉斯状、汉贝泰等产物销售,以及降本增效;康方生物的盈利虽然主要来自于Summit Therapeutics的5亿美金首付款,但产物管线扎实,未来现金流优越;和铂医药的盈利除了来自license out外,资产重组和治理团队的调整孝顺不小。

7天涨粉555万,一条视频获赞794万,《逃出大英博物馆》凭什么?

盈利能体现企业生命周期的正常生长,也最能化解市场对创新药价值的疑虑。各家Biotech竞相展示盈利能力,以期在日益严苛的环境下争取更多的资源。

不外盈利不能代表一切。一位投资人对动脉新医药示意:“现在18A药企盈利更多照样依赖授权或资产出售获得一次性收益,通过自主产物销售实现盈利的案例异常少。比起一时的盈利,投资者会更关注产物的潜力,像百济神州等公司,从财报上可以看到虽然亏损,但投入主要在研发创新上,这反映了公司对久远生长与竞争力的重视。”

港股Biotech走向分化

港股曾经是未盈利生物药企的好去向,但近两年港股市排场临逆境,流动性下降是*的问题之一。日均换手率延续下滑,跨越六成的港股公司日均成交额已低于100万港元。同时,港股总退市率很低,缺乏有用的并购镌汰机制,导致有限的生意资金被过多上市公司分流,个股流动性下降。

港股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也曾是18A公司绚烂的缘故原由,但随着美联储延续加息、港股的低迷,以及环境影响,导致外资失去在港股赚钱信心。内地资金补位后,由于与外资的投资偏好存在差异,更容易带来港股颠簸,影响资源设置效率。

总体看,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显示仍然疲软,恒生指数累计下跌逾10%。8月18日,香港股市进入熊市,较年头的高点下跌了21%。熊市是指股票从最近的最高点下跌至少20%,这是一个相对罕有的信号,注释投资者对经济持严重消极态度。港股医疗板块“要更差一些”,下跌近30%。

基于此,有投资人示意,港股的改善一方面要看未来政策对港股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考察是否有中东等地的美金注入港股。

在这样的颠簸中,生物药企在港股显得加倍有风险性,投资者追求“平安感”,要求确认公司营收能力。同时,一些公司2021年左右享受了港股市场的繁荣和其带来的便利性,然则没有带来营收变现,也透支了投资者的期待。

中信建投董事总司理李振兴示意:“从资源市场羁系框架的角度来说,香港资源市场照样生物药企IPO加倍直接或便利的选择,这仍是共识。但近期香港资源市场以及创新药商业化的环境发生了一些转变,影响投资者对C轮或更后期公司的估值及退出考量,为生物药企在港股上市带来挑战。”

针对现在的IPO环境,蓝驰创投董事总司理戎璟以为:“对于半年或一年内有上市设计的公司来说,现金治理异常主要。对于一些早期的公司来说,暂时不要受现在环境转变的滋扰,立项和产物做好才是要害。”

李振兴也建议,医药研发自己充满不确定性,面临当前的资源市场,Biotech公司需充实挖掘自身的焦点竞争力,在更具远景的管线上集中“火力”,削减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他剖析,美联储加息放缓或有望住手对港股是利好,短期内存在一些不错的时间窗口,但港股市场的周全回暖还需一准时日,优质的生物医药公司将更受投资者的青睐。例如科伦博泰,十余年在ADC领域的耕作、大量的人才引进以及资金投入换来扎实的管线,其研发的linker-payload手艺成为了和默沙东杀青相助的要害,公司的上市为今年的港股医疗板块注入强心剂。

对科伦博泰等公司的看好,以及对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的久远看好,示意了港股将走向分化,这包罗商业化的分化:一批公司乐成跨过销售环节的盈亏平衡线,规模化的销售额和稳固的盈利将公司推向真正的商业化乐成,与之对比的是无法提供清晰商业模式的公司将不会被市场买单。

以及营业含金量与运营水平的分化:差异性显著的产物管线、强有力的BD,以及优越的成本控制,使一些公司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成熟的Biotech或Biopharma。

而这些都将反映在市值上的分化。“我以为港股往后的分化会异常显著,有一些生物药企的市值可能一直都市在20亿港币、甚至10亿港币以下,但有一些会打击几百亿港币市值。”戎璟给出了对未来港股Biotech的判断。

友情链接:      香港股票开户远大期货正大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