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北方第三城-香港期货

2023-10-15|来源:远大期货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山东青岛给人留下的*印象。

提及来,青岛在山东是个很怪异的存在。

若是你问青岛人,他的籍贯是哪?他一样平常会说自己是青岛人,而不说自己是山东人。

尤其是许多青岛籍明星自我先容时,一定会说自己是青岛人,很少说是山东人。

客观上说,就是青岛人普遍比其他地方的山东人有股优越感。

由于青岛不仅是沿海主要中央都会和滨海度假旅游都会、国际性口岸都会,同时照样副省级市、国家设计单列市、特多数会。

更主要的,青岛照样北方少有的“万亿都会”,经济总量远超省会济南,被誉为“北方第三城”,仅次于北京和天津。

对于青岛来说,这份优越感已经延续了百年,其中还夹杂着淡淡的历史忧伤。

1

从无名渔村走向历史舞台

地处胶东半岛东部的青岛,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这里曾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区域之一,降生了厚实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春秋战国时,青岛四周建起了山东区域主要的都会——即墨(今平度市境内),就此开启了都会文明的篇章。

到了明代,“青岛”之名已泛起,指的是即墨县以东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岛(现称三平岛),厥后所指局限由海上扩展到陆地,泛起了“青岛村”“青岛山”“青岛口”等地名。

由于濒临胶州湾,“青岛”在明代成为主要的海防要塞,归属山东莱州府统领。

晚清时期,随着来自海上的压力越来越强,清政府将即墨县仁化乡下辖的十几个渔村统称为“胶澳”,派兵驻防。

到了近代,青岛真正作为都会的泛起始于一件屈辱往事——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掌权,改俾斯麦“大陆政策”为“天下政策”,刻意要与欧洲列强在天下一争高下,配合争取殖民地。

此时,德国已经拥有了壮大的远洋水师舰队,势力抵达远东区域。

为了追求外洋补给,德国政府原本想占领中国厦门和舟山等地,但思量到这里距离香港太近,容易与英国“擦枪走火”,便将目的锁定在北方的胶州湾。

选择胶州湾,是由于早在1869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国考察,注重到山东的胶州湾地理位置*,以为“未来一个经由扩建的铁路网的滨海终点,缘此,也是海上进入华北的*自然门户”。

为此,德国东亚巡洋舰舰队司令蒂尔皮茨、水师署修建照料福兰西斯相继来到胶州湾考察,确定这里不仅适合确立水师基地,更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自然口岸。

威廉二世很兴奋,但犹豫若何能顺遂取得这块“风水宝地”。

1897年11月,山东发生“巨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省巨野县的一座教堂中被杀。德国政府立刻行动,以此案为捏词,派出舰队从吴淞口北上,占领胶澳区域。

1898年,德国迫使清政府签署《胶澳租借条约》,划定胶澳区域租借给德国99年,青岛也随着胶州湾一同沦为德国殖民地。

或许是真以为自己能够在胶州湾独占一个世纪,德国人以青岛为基地,做了十分详细久远的计划。

他们先是强行从中国农民手中收购上青岛村、小包岛村等乡村的大片土地,修建为德国住宅区。德国又从本国带来手艺职员,兴建公路、住宅、学校、公园及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并斥巨资修筑青岛港,建设客栈、铁路、灯塔等配套装备。

由于德国人的鼎力开发,青岛迅速从不着名的小渔村成为北方主要的口岸都会。

凭证统计,青岛仅在1900-1910年的十年时间,种种商业到达百万吨级,商业金额从白银400万两直接飙升到6000万两;人口更从当初不足万人,生长成为一个近20万人的都会。

随着口岸设施和通往内地的胶济铁路建成,青岛很快取代烟台、济南等地成为山东*的商业中央。

2

十万工人出青岛

德国在胶东半岛的势力逐渐增强,让觊觎胶州湾许久的日本如芒刺在背,一直想找时机取代德国。

1914年7月,一战发作,加入协约国阵营的日本迫在眉睫地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一个月内交出胶州湾,遭德国拒绝。

双方随即睁开猛烈的战争,最终谋划了青岛十七年的德国战败,日本如愿以偿占领青岛。

但日本的野心绝不止青岛,随后向北洋政府提出所谓“二十一条”,要求中国允许日本人在东北区域设厂、开矿,继续德国在山东特权,中国沿岸口岸和岛屿不得租让他国,而且约请日本人为政府各部门照料等,妄想周全控制中国。

虽然北洋政府曾据理力争,与日本举行了长达百日的谈判,但英、法等国为了笼络日本匹敌德国,决议牺牲中国利益,强制北洋政府赞成将德国在山东所有特权和资产所有移交给日本。

1919年5月4日,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发作了“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1922年,迫于民间壮大的压力,北洋政府在昔时的华盛顿聚会上正式提出“青岛问题”,英美等国也感应日本在东亚扩张过快,赞成督促日本送还青岛。

经由几十次的谈判,北洋政府最后以支出6100万日元(约5545万银元)的价值,实现了青岛回归。

民国时代,青岛一直被列为“稀奇市”,属国民政府单独治理,轻工业生长迅速。

1936年,青岛纺织工业的资源总额占天下纺织行业总资源的24.4%,奠基了青岛在中国纺织工业的向导基础。

现代都会的升降浮沉,总是与其产业兴衰牢牢绑定在一起。

由于多年的经济生长,青岛的工业系统相对天下来说十分蓬勃,稀奇是纺织、橡胶和化工等工业项目生长成熟。

解放初期,青岛刚划入山东省时,全市工业规模占到全省近70%。用现在的一个词形容,就是“遥遥*”。

着实,解放时的青岛家底并不厚,工业总产值仅2.2亿元,牢固资产4.3亿元;农民纯收入99.75元,城区人均栖身面积3.2平方米,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涯;城区蹊径绝大部门是沙土路,公交车蹊径仅有3条。

相比青岛,山东其他地方就更穷了,穷到许多都会住民连“半年糠菜半年粮”这样的日子都是奢望,更别谈什么工业建设。

为了充实行使青岛资源动员全省生长,山东开启了“十万工人出青岛”的迁徙潮。

上世纪60年月至80年月间,青岛出钱、着力、出人在全省各地援建工厂、修建蹊径、开办高校,不惜价值地对省内枣庄、聊城、临沂、菏泽、滨州、济宁、潍坊等多个兄弟都会支援建设。

几十座由青岛连人带装备援建的纺织厂、针织厂、医学院、造纸厂、机械制造厂、食物厂在广袤的齐鲁大地拔地而起,让昔日产业贫瘠的都会有了生长的希望。

二十年时间,青岛为全省援建工厂、学校累计超百所,输出专业手艺职员跨越15万,青岛直接为省内兄弟都会创作育业岗位超100万,不少援建企业早已成为各地着名企业和利税大户。

这是一段应该被山东人铭刻的工业史,也是青岛人值得自豪的历史。

不外,山东一边从青岛“抽血”援建,但由于经济缘故原由,却无法实时“回血”给青岛,青岛只能靠青岛自力重生。

与此同时,作为北方少有的具备较完整工业系统的都会,青岛不仅要支援省内都会,自身还肩负了恢复国计民生急需的机车、纺织、电子元器件、橡胶和化工等生产义务。

3

刻苦在前的青岛

新中国确立前,青岛是天下纺织工业的主要基地,拥有几十家纺织企业;新中国确立后,原属于权要资源的9家纺织企业被收归国有,依次更名为青岛国棉一厂至九厂。

到1952年,青岛纺织工业有纱锭41.73万枚、线锭3.63万枚、织机1.31万台,生产能力在天下居第3位,与上海、天津一起被誉为纺织工业的“上青天”。

这一时期,青岛的缝纫机和自行车行业格外引人注目。

1952年6月,青岛联华缝纫机械制造厂确立,生产的“鹰轮牌”缝纫机成为全省缝纫机生产的发端;1954年,国营青岛自行车厂确立,年产量近万辆,成为*家大飞轮自行车制造厂,与沈阳、天津、上海的自行车业并列为中国四大自行车行业。

这时代,青岛四方机车厂还自行研发生产了新中国的*辆蒸汽机车。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就险些都是青岛在毫无外力援助的情形下,靠自我奋斗实现的。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生长,青岛的财力也逐渐恢复。1952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8亿元,比1950年增进90%。

不外,耐久的无偿“输血”照样对青岛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一度面临自己都会在城建扩容期没钱修路的逆境。

在不停扩大的政治运动中,青岛经济也泛起了严重衰退。

1962年,全市区域生产总值仅为9.31亿元,比1957年下降15.3%,其中农业产值跌入开国后的*谷,比1949年还少891万元。

随后十多年间,青岛的经济一直生长缓慢,到1978年,青岛市区域生产总值仅为38.43亿元,不到天津(82.65亿元)的一半,甚至还不如东北的沈阳(43.59亿元)。

幸好青岛工业的老基础还在,这才气在1981年成为天下15个经济中央都会之一,又在1984年被列为天下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都会之一。

这一时期,青岛依然是山东主要的财政“奶牛”。

在山东全省内,青岛财税上缴省级比例高达98%,位列*。

而且,青岛累计上缴省级财税规模到达济南的3倍,可享受到的省内财政返额度却远低于济南。

在山东省这小我私人人庭里,“苦”都由青岛人吃了,“福”却没享若干。

1986年,青岛获批成为天下第8个执行设计单列的都会,有了省一级的经济治理权限,赢得了经济生长的有利时机,但压力也更大。

成为设计单列市后,青岛不仅要肩负上缴中央财政的义务,还要继续上缴山东省财政,只是额度有所削减。

不外,正是青岛自动肩负了山东上缴中央财政的部门额度,才减轻了省内其他都会财税肩负,令其有了更大的财政空间,这是青岛对山东又一项伟大孝顺。

能同时肩负两级财政的上缴义务,自然是由于青岛经济实力强悍,这源自都会工业品牌的快速崛起。

4

从“上青天”到“五朵金花”

若是说工业基础是青岛的底色,那么品牌和质量就是青岛的DNA。

作为天下最早提出并率先实行“品牌战略”的都会之一,青岛逐渐试探出一条“品牌产物——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都会”的特色生长之路。

这一切,都来自青岛率先开启的品牌意识。

三十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正逐步从物资匮乏走向商品厚实的时代。在从无到有的历程中,消费者对于品牌和质量的关注越来越注重。

利润暴跌78%、亏损创纪录:竟然又是它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无论哪家企业,谁能快速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产物质量的提升,谁就能确立起消费者信托的品牌。

青岛企业最初的品牌意识,是“砸”出来的。

1985年,时任厂长张瑞敏从消费者的来信中发现了产物存在的质量缺陷。自查之下,76台海尔生产的“瑞雪”牌冰箱检出不及格。张瑞敏掉臂众人否决,率领员工抡起大锤砸毁了这些问题冰箱。

正是这一砸,“砸”出了海尔的信誉和品牌,更叫醒了青岛众多企业的质量意识,从而动员了生产和销售额的提升。

凭证青岛市统计,1987年,青岛区域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到达111.75亿元。其中,从1984年至1988年,青岛工业年均增进速率达19.8%,最高年份(1988年)增进24.2%。

制造业蓬勃生长的同时,众多着名品牌亦在青岛降生壮大,绽放出著名天下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让青岛这座制造业名城熠熠生辉。

从“上青天”到“五朵金花”,青岛不仅继续充当着山东制造业的“主心骨”角色,也逐渐学会了打“资源牌”。

值得一提的即是青岛啤酒,这个在天下享誉百年的啤酒品牌险些是逢奖必拿,拿奖拿得手软。

1991年,青岛啤酒与海尔冰箱同时入选天下十大驰名商标时,“青啤人”压根没当回事,以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不外,进入九十年月后,由于境外和海内偕行群雄并起,青岛啤酒终于感受到压力,不得不放下架子,对海内市场睁开“地毯式”轰炸。

自然,青岛内陆更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在“新鲜度治理”的运营理念下,种种“当月酒”“当周酒”层出不穷,多到青岛人来不及找到合适的空瓶,纷纷用塑料袋去装新鲜的啤酒,这个习惯也盛行至今。

走出恬静圈的青岛啤酒,也逐渐学会依附品牌优势,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不停攻城略地,闯出新天地。

1993年夏,青岛啤酒实现A股和H股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刊行。随后通过吞并重组、歇业收购、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源运作方式,在中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国际着名度的品牌。

1998年,青岛区域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实现880亿元,同比增进12.7%。

那一年,青岛上缴中央财政22.15亿元,远超同期的大连(10.93亿元)、宁波(19.56亿元)、厦门(5.42亿元)、大连(10.93亿元)、深圳(4.93亿元)上缴额度。

而昔时,山东全省上缴中央财政也只有25.4亿元。

很难想象,云云经济规模,青岛早期是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城区实现的。

5

影响深远的青岛东部都会开发

90年月初,青岛主城面积仅为92平方公里,由于经济体量的快速膨胀和人口规模的不停扩大,青岛无论做什么都以为束手束脚。

青岛由此决议,计划、开发东部城区,打开都会生长的新事态。

青岛的都会生长,带有显著的时代烙印。

早期,青岛焦点区域是八大关、中山路、团岛一带的老青岛,文登路、福山路、栖霞路等阵势较高的沿海区域一直是王侯将相的休养胜地。

百年轻岛,以西部的山海湾角城为傲,然则也耐久困守在了西部。

1992年,青岛吹响了“东部大开发”的军号,最先了整座都会的“再生长”。

提及青岛开发东部,有个特殊的政治靠山。

随着市场经济的提出,天下进入新一轮的改造开放热潮。山东也对青岛寄予了很大期望,明确提出全省的对外开放要以青岛为“龙头”。

令人好奇的是,青岛那时资金并不雄厚,还要肩负两级财政的上缴义务,若何顺遂完成了这项远大的设计?

压力给到了青岛,时任市委书记兼市长的俞正声提出两条意见: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战略目的上要下刻意东移,拿出*的地段,根据都会统一计划,面向海内外拍卖。

经由青岛市委、市政府频频研究论证,最终决议:

青岛以“一园(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三区(青岛经济手艺开发区、青岛保税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三线(烟青、济青、环海三条主要公路)”为重点,加上州里企业行使外资、老企业嫁接刷新、东部新区开发和第三产业生长这四个“轮子”,使青岛的对外开流放步形成一个各有着重、优势互补、梯次拓展、协力并进的新事态。

青岛通过出让老市区中央的市四大机关办公楼用地为契机,通过外洋招商宣传,迅速与一批海内有影响、有实力的外商签署了土地使用权出让条约,获得了名贵的前期开发资金。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海内外有200多家企业、机构前来洽谈,青岛出让的地价由最初的每亩40多万元升至200多万元仍求过于供,很快便将计划开发的东部土地出让完毕。

今天来看,青岛市委、市政府的“举家东迁”无疑是一个极为英明的战略决议,对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甚至青岛都会的久远生长都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青岛随后二十年的都会生长名目,更引发经济、文化产业系统由此腾飞。

6

青岛的产业优势依然是家电行业

经由二十年的生长,青岛不仅都会晤目面目一新,工业总值更是直线飙升。

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都会之一,青岛早在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就突破了万亿大关,成为天下第九个工业“万亿”都会,在天下15个副省级都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2016年,青岛区域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到达10011.29亿元,成为天下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都会。

都会经济的提升,总会带来人口上的激增。

2021年,七普数据显示,青岛常住人口到达1025.67万人,正式跻身“万万人口的特多数会”行列。

不外,对青岛来说,更自豪的称谓照样来自制造业。

青岛在重新确立工业强市的目的后,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速率加速,在赛迪公布的“2021年先进制造业*市榜单”中位列第八,而且是北方都会中的“独苗”。

激动的青岛媒体由此喊出“北方制造业*市”的名号。

这个称谓也不为过,作为都会生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青岛的家电制造产业早已是全球产业的主要一极,是不折不扣的“家电之城”。

2020年,青岛市家电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营收1935.6亿元,家电“四大件”总产量达5375.7万台,其中青岛家电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天下该产业总产值比重靠近30%;2021年,青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乐成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国家战略中占得先机。

昔日“五朵金花”中的海尔、海信与澳柯玛,已成为青岛家电义无反顾的头部品牌。

其中,海尔冰箱延续13年稳居全球*,海信电视出货量份额延续17年位居*,澳柯玛冷柜延续保持天下同类产物*,即即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较于超一线国际品牌也不遑多让。

同时,青岛家电产业共拥有天下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27个,拥有国家手艺尺度创新基地(家用电器)等41家国家级手艺创新载体,集聚了60余家天下着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链接全球5万多个手艺创新资源,是获得国家级科技功效奖最多的家电集群。

随着家电产业的新一轮创新大潮兴起,青岛智能家电产业以及零配件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青岛经济的“压舱石”。

青岛市的海洋产业同样是经济生长的主要引擎,青岛群集了天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手艺,涉海资源“*”。

与此同时,青岛还拥有中国北方*的口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划分位居全球第四、第五。2022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到达5014.4亿元,稳居天下沿海同类都会*位。

青岛照样天下著名的旅游都会,海内旅游收入跨越千人民币亿,约占全市服务业增添值的10%,占全市区域生产总值的5%,旅游业也同样是青岛的支柱性产业。

不外,青岛经济总量和都会综合竞争力在山东甚至整个北方都算独领风骚,但距离“先进制造”的目的仍有一定差距。

以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来看,2022年轻岛为1.18万亿元,而同为副省级都会和设计单列市的宁波则到达2.47万亿元;对比新崛起的工业都会杭州(2.04万亿元)和苏州(4.36万亿元),青岛依然落下不少。

除了省外,对比省内昔日的“穷亲戚”,青岛也有些尴尬。

7

青岛距离“北方制造业*市”尚有多远

山东省随着近年来的高速生长,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长较为平衡的省份,省内都会竞争加倍猛烈。

细算起来,青岛虽然在家电行业打响了品牌,但在许多单项成就方面并非一枝独秀。

好比,山东人均GDP最高的都会并不是青岛,而是东营;同时,山东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最多的都会也不是青岛,而是济南。

说到底,照样由于青岛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制造业增添值占比提升速率并不快。

因此,青岛在逐步实现1.5万亿目的,准备再次打击“2万亿”都会时,再次提出通过提升制造业和工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以工业立市,发力“先进制造”。

2023年9月,青岛印发《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设计(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到达29%左右,支持工业增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到达30%左右。

在工业产值这个领域,青岛照样有着足够潜力的。

2022年,青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添值增进10.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9.5%,更以近4000亿的体量*山东各市。

青岛的新经济产业项目也很亮眼,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锂离子电池、多晶硅产量划分增进4.9倍、65.6%、30.6%;能手艺制造业增添值同比增进17.3%,其中,盘算机及办公装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装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划分增进68.3%、19.8%;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能手艺产业投资划分增进18.3%、36.2%,充实证实了青岛的生长潜力。

产业增速只是一个都会工业生长的权衡指标,重点是看增量。

由于增速受基数影响较大,增量更能直观反映都会未来的经济增进趋势。

2022年,青岛的西海岸新区,以323.32亿元的增量占到10区市增量总和的41.3%;增量第二名是“重焕生气”的市南,到达95.78亿元;第三名来自国家战略叠加、上合优势凸显的胶州,增量84.82亿元;崂山以70.09亿元的增量位居第四。这4个区市增量总和已到达574.01亿元,占到10区市增量总和的73.3%。

更主要的是,青岛都市圈近期已经获得山东省批准,“青潍日”同城化和“烟威”同城化生长已经提上日程。

耐久以来,青岛是胶东五市中的“龙头”,烟台和潍坊则是圈内两大经济支柱都会,无论是规模体量照样产业实力,都是山东及天下不能小觑的“大市”。

可以说,青岛与周围“小同伴们”抱团,也将为青岛实现先进制造业的目的提供更充沛的动能。

不外,青岛想真正竖起“北方制造业*市”的大旗,尚有些为时尚早。

2022年,青岛虽然在智能家电产业规模已近3000亿,但其他营收过千亿的产业,只有汽车制造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两个产业,所有加在一起尚不到7000亿元。

此外,北方都会中,与青岛在制造业领域不分伯仲的天津,论综合实力都要*青岛好几个段位。

2022年,天津的工业增添值为5402.74亿元,青岛只有3966.45亿元;同时,天津已经拥有8个千亿产业,总营收合计13816亿元,相较于青岛,优势仍显著。

虽然青岛正起劲拉近与天津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差距,但想很快跨越天津,并不容易。而且青岛还面临着省会济南的追赶,相互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青岛能否实现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的,又何时真正成为“北方制造业*市”,眼前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友情链接:      香港股票开户远大期货正大期货